閱讀歷史 |

第214章 基層官吏改制(第二更)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看完宗澤的札子,趙寧沒有震驚,甚至也沒有驚訝,而是已經習以為常。

按照時間推算,東京城的風風雨雨應該也已經傳到上京了。

至於上京想幹什麼?

無非就那幾點:

一、不打,先調整自己,等年底來一場大的。

二、打,立刻打,但大的肯定打不了,打局面戰爭。

三、不打,議和。

對於趙寧來說,打和不打,對目前影響都不打。

因為他是按照隨時可能發生戰爭的可能,去安排前線的。

無論是李綱、宗澤,還是張浚,都給足了權力去當地募兵、練兵。

要說軍費,京畿路剛收刮有錢人收刮出來的400萬石糧食,足夠前線在吃一年了。

更別說陝西的耕地本身就不少,近5000萬畝地啊!

要重點支援的無非是河東、河北。

河東、河北的減稅政策也頒佈出去了。

新一輪的軍餉也在調運。

能做的準備都做了,至於打不打得贏,另說。

不過,他依然還是給宗澤、李綱和張浚各自回了一封信,叮囑他們務必不能掉以輕心。

時間過得飛快,轉眼已經七月二十三日。

趙鼎遞上來最新的訊息,戶部的第一批田採購進展很順利,民間成交價甚至低到了400文。

其實這就和股市一樣,大多數股民買漲不買跌,一看跌就想著賣。

那些沒有經過股市的人會豪言壯志說,股市裡的人都是傻子,怎麼能追高呢?

等他進去後,瞬間也傻了。

這是群體效應,群體是無意識的。

如果群體有意識,資本世界就不會出現經濟危機。

買田一事進展得還算順利,農政司的吏員擴充正在加快速度,在京畿路各個州縣設定農政處。

這些衙門都是要承擔起承租田的重任的,要把目前進入到朝廷的田,全部備案、整理、歸檔,然後再承租出去。

既然田的買賣已經確認是可以執行的,七月二十四日,趙官家再做了一次小規模的改制。

這一次改制是關於基層官吏的。

保正這個角色相當於村長,但他只是吏員。

所謂的吏員,不能算朝廷正式官員編制,只是地方衙門聘請的臨時工,地位很低。

而且平日裡,知縣與保正的並不多。

但保正這個角色又實在太重要了。

一個農業社會里,村長的角色到底有多重要?

收稅、戰爭動員、修路、開水渠等等,都需要村長這個角色來組織。

但這個角色不是朝廷正式編制。

這種現象俗稱皇權不下鄉。

既然保正這個角色如此重要,古人為何不直接納入朝廷官員體系裡來?

難道古人傻嗎?

古人當然不傻。

尤其是中國古人,建立了世界最先進、完善的一套帝國管理體系,放眼全球,沒有第二個帝國能做到。

那為何不將保正納入進來?

根本的原因其實很簡單:生產力有限。

古代許多不能完善的政策,都是生產力有限的原因。

生產力有限,交通道路不完善,中央對地方的管理能力實在有限,如果再將村長納入朝廷官員體系中來,根本就管不過來。

古代可沒有電腦,也沒有電話,更沒有鐵路。

甚至連公文備份的紙的數量都有限。

這些都是限制中央大規模強力管制基層的重要原因。

所以,在世家結束後的宋代以後,鄉紳、地主,就顯得尤為重要,他們是皇權在基層妥協的產物。

皇權既忌憚他們,採用了多種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來限制他們,又必須依賴他們。

這一次,新農政鬧出來的風風雨雨,對地主和鄉紳的打擊是非常大的,狠狠地削弱了地方大地主的勢力。

地方上的權力被重新打碎,正是皇權深紮下去的最好時機。

所以,趙寧一紙政令。

內容也很明確:

一、在京畿路完善監鎮官,在農村設立監鎮官衙門,每一名監鎮官管理五名保正,根據各縣的保正名額來實際任職匹配。

二、在每一個縣設立官學,監鎮和保正定期入官學,每半年做一次考核,連續三次考核不及格,監鎮官罷官,保正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