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201章 他們也許都是金人的奸細!(第一更)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高俅提供的招供書,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張極其沒有價值的招供書。

就說官員們圍攻農政司這事,這些官員口供一大堆,只說了起頭提議的是楊秉,而且說的是去農政司找陳東瞭解詳情,沒說要去圍攻。

社會是複雜的,社會上的組織也是複雜的,只要人數超過15個人以上,就會變複雜。

起頭提議,被情緒上頭的官員集體起鬨,跑到農政司,一看禁衛旅守著,越想越氣,就開始罵,那是硬闖,於是局面演變成了今天這種情況。

這就是群體。

至於有組織有預謀?

以皇城司的審案方式,都沒有審出有組織有預謀,那就可能沒有預謀了。

不過,只是可能。

審這種案子其實很簡單,把各個官員單獨審問關鍵問題,再多份對照,就可以對照出煽動者和組織者。

事實上,楊秉只是提了一嘴,大家就行動起來了。

而背後的關鍵問題是,楊秉提一嘴,大家都行動,說明大家當時在一起。

各個不同衙門的基層官員為什麼突然就在一起了呢?

這本身就不合理!

至於為什麼在一起,原因也問出來了,商議新政條則。

誰發起的商議?

楊秉。

楊秉為什麼這麼積極?

他的供詞是他認為這個新政條則有問題,有風險。

看看,這麼冠冕堂皇的話。

搞得自己好像他媽的關心天下蒼生似的!

不就是政治投機的把戲嗎?

上司意會了一下,下屬們想借個機會博個名頭,賭一把。

要是成功了,升職就是坐火箭了。

要是失敗了,大不了就是罷官,日後還能再提拔。

這是大宋官場常見套路之一。

呵呵,你們跟朕玩套路?

朕就不會玩套路?

趙寧淡定說道:“最近金人細作猖獗,為了國朝安全,去查查賬,這些官員家裡的私賬全部仔仔細細查一遍。”

高俅立刻心領神會,他說道:“是,臣這就安排人去辦。”

說完轉身便要離去。

“回來。”

“官家還有何吩咐?”

“這些匪徒幕後的煽動者呢?”

高俅說道:“跑了,但臣已經派人去抓了。”

“抓得回來嗎?”

“說是城東會社的王七郎,臣多派一些人手。”

土匪的指使者,才是有組織有預謀。

20世紀一個人跑路,想要抓到都很難很難,更別說12世紀了。

“現在總得立刻給朕一個交代吧?”

高俅立刻又心領神會:“臣明白,最近金人細作猖獗,隱匿在民間,臣這就派人在城中大肆嚴查各個會社,做到隨時監督、防控的準備。”

會社、社團這玩意兒,在大宋是真的普遍流行。

上自王公貴族,下至平頭百姓,甚至亡命之徒,都愛拉幫結派,玩會社。

例如士大夫玩“酒社”、“茶社”,蹴鞠的叫“齊雲社”,亡命之徒組建的“沒命社”、“霸王社”。

梁山那種,就是民間會社合併出來的。

民間地方也有各種軍事色彩很濃的會社,甚至到基層的保甲。

每當地方有不安定的,民間就紛紛結社自保,鄉社武裝遍佈全國,結社置辦武器。

這些都是有史冊記載的宋人結社。

所以,當時宗澤在河北擊退金軍,振臂一呼,數十萬義軍群集響應,多半都歸功於民間會社組織。

這些有利有弊,利用得好,可以納入軍隊,補充戰力,管控不力就是土匪、為禍一方,例如背叛的李成,就是民間會社成員,拉攏同樣在亂世打拼。

再例如前年趙寧東京保衛戰,無論是募兵還是運輸糧食,都多有借用東京城內各個民間會社力量。

而眼下,會社的手居然伸到了農政司衙門,這特麼的還是東京城,天子腳下。

這恰好有了理由。

“去吧,這件事可是關乎到我大宋社稷安危,與金賊有關,記住,要把這一點宣傳下去,懂嗎?”

“臣明白。”

抄家……哦不,查賬,這種事,皇城司信手拈來。

東府的政事堂內,雙方的爭論還在繼續,直到傍晚的時候,眾人氣鼓鼓出來,臉色一個比一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