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167章 仁慈的趙官家(第三更)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京畿路一共也就1138萬畝田,從這些宗室那裡就抄出了300萬畝。

還有其他宗室呢?

趙佶有32個兒子,後宮嬪妃143人。

現在計算的這些親王,還只是一部分,是有很多田的一部分,其他的年齡還太小,手裡有封田,但比起來數量不多。

至於後宮嬪妃們,她們手裡不可能有田,但他們的家族就不一定了。

在大宋,最常見的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。

大宋的上層階級可不是你死我活。

你死我活那是窮人們的生存法則,是因為窮,所以只能拼命地爭搶。

而有錢人,從小生下來,物資和金錢都是過剩的,根本不需要爭搶。

有錢人有一部分是揮霍,有一部分則是保住家底。

保住家底的最常見手段,就是聯姻合作,實現共贏。

是可以共贏的,贏的都是有錢人。

但這個世界的總體卻是零和遊戲,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。

誰輸?

只能窮人輸。

所以啊,這些有錢人,大多都是相互有聯絡。

這就造就了上層盤根錯節的局面。

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,便是如此。

宗室處於權貴階層的頂端,只要一動宗室,必然會引起大震動。

但現存的問題就是,權貴和有錢人,兼併了幾乎90的土地,絕不僅僅只是現在300萬畝這麼簡單。

這300萬畝田,趙寧是要定了。

為什麼?

這還用問?當然是拿過來租出去,然後讓老百姓去種,緩和社會矛盾?

這只是其一。

人類社會發展有一個規律。

戰爭是永恆的,因為要掠奪資源。

那如何加強國家的戰鬥實力?

一句話:加強國有動員體系!

例如當年的秦國,整個國家的一切為戰爭而生,就是一部戰爭機器,動員能力強悍得讓山東六國跪在地上喊爸爸。

例如漢朝武帝時期,動員令一出,能調動40萬人拖著騾子帶著牛,跨越沙漠為衛青和霍去病送糧食。

再例如唐朝征討高句麗。

最典型的,還不是東方國家,而是西方國家。

西方國家在農業時代,都是村級打架,為何一到工業時代,就能動員十幾萬、幾十萬的軍隊?

例如拿破崙戰爭,各國投入正規軍總和都要超過一百萬了,到了一戰二戰,就更可怕,動不動幾百萬軍隊送上前線。

為什麼到了那個時候,動員體系如此強悍?

有人說是道路設施變強,更好運輸了。

歐洲小國,能有多大的道路障礙?

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:民族意識的覺醒!

歐洲國家動員力量增強,是在三十年戰爭之後,恰恰三十年戰爭就是歐洲國家概念形成的時候,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。

一旦一個華夏普通民眾認識到,自己是中華的一份子,是這個大地的主人,那麼他對這個地方的歸屬感,將會暴增!

這個時候,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將會迅速增強。

德意志的歷史就是一個典型。

問題回到趙寧這裡,如何進一步增強大宋百姓對大宋的歸屬感?

用儒家經典?

老百姓可能都不讀儒家經典。

儒家經典只能增強讀書人對中原道統的認同感,卻無法有效凝聚老百姓。

所以,需要民族這個概念。

需要讓大宋百姓知道,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,而不是地主老爺手裡的佃戶!

如何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?

掌握生產資料!

這個時代的生產資料是什麼?

田!

所以,其實趙寧的土地改革,不僅僅是在緩和社會矛盾,而是在推動為民族覺醒打基礎。

只有大家都有了田,認為自己是這裡的主人了,下一步,再從意識形態上宣傳華夏民族這個概念。

大家才會認同。

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。

等大家都認同了,凝聚力變得非常強了,即便是在生產力有限的時代,要打金國,也是可以滅的。

這是一盤大棋。

這是要向大宋地主老爺們發起挑戰!

這是一場戰爭,且比跟金軍打仗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