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72章 拔蘿蔔帶泥,朕要把它辦成一場大案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高俅雖說以前是倖臣,但年輕的時候好歹跟蘇子瞻混過,學識方面還是有的,後來又去西北,在劉仲武那裡刷過軍功。

劉仲武就是兩宋之交抗金名將劉錡的父親。

高俅的軍旅生涯還是有些小故事的,現在看來,讓他辦這點事,能力還真是綽綽有餘。

至少趙寧看到這份招供書就很滿意。

怎麼?

這份招供書牽扯進來許多官員?

這還是次要的。

牽扯進來再多官員,那都是一錘子買賣的抄家,有錢拿固然是好事。

可王尋這件事,還反饋了兩個更加嚴重的問題:

一、王尋的兒子為了少受皮肉之苦,把王尋高價賣宗澤糧食的事也抖了出來,8貫一旦!

二、王尋的家產中,竟然有良田3000畝!

為什麼說這兩點很嚴重?

一個反映出河北之地,某些商人此時的嘴臉,除了王尋以外,還有沒有別的商人在發國難財?

二是反映出王尋這樣的人,正在利用手裡的錢,快速吞噬社會資源,也就是俗話說的土地兼併。

一個商人,居然有3000畝地!

這正常嗎?

這在大宋朝太正常了,但這在大唐朝就不正常!

唐朝有均田制,宋以前的朝廷都在變著法的遏制土地兼併。

到了大宋朝,就關於土地兼併這件事,直接躺平了。

大宋:誒,我就是躺平了,你們愛咋滴咋滴去吧。

王尋的田產一事,只是管中窺豹。

他有錢,結交有權的人,自然可以兼併良田。

這樣的後果就是,無數人失去田,淪為佃戶,地主隨意漲租,佃戶種不起田,成為流民。

大宋朝的流民,是出了名的一大社會問題。

國家資源被上層階級快速啃食,連一丁點都不留給下面的人。

以至於,此時河北、河東之地,不僅被金軍橫掃,更是盜賊四起,民不聊生。

看到這裡,趙寧是又憤怒,又他媽的高興。

憤怒是怒趙宋歷任官家的不作為,以至於國朝千瘡百孔,才開國一百多年,利益集團已經將國家啃得七七八八。

現在不僅僅是民族矛盾啊,還有內部的階級矛盾!

高興是因為,這份名單上的官員,也不算少了。

這個王尋,他不僅僅有自己的冶鐵坊、良田,還做茶葉買賣。

北宋時期是茶葉真正開始興起的時期,這一時期,大部分茶葉還種植在南方,以漕運運河運入京師。

如果將茶葉運到北方,價格翻倍。

若是運到西北,價格可以翻七八倍。

這也是大宋朝的入中法為什麼這麼能賺錢的原因。

茶引本身是非常寶貴的資源,就像21世紀,想要拿地,有買地的資格證一樣。

王尋不僅僅拿到了冶鐵的資格,還有大量的茶引,將茶葉運輸到河北高價出手。

他要拿到這些,自然是送了不少錢給某些官員的。

趙寧看完後,心中狂喜,卻一副皺緊眉頭,很是生氣地說道:“凡是有涉及的官員,全部先拿到皇城司,一個個審問,立刻去辦!”

高俅說道:“官家,此事牽涉到太府寺官員,要不要有刑部和大理寺參與進來。”

“朕讓你先去拿人!先把人給朕抓到皇城司去!皇城司先審一遍,有罪的接下來該走什麼流程就走什麼流程!”

“是!臣這就去辦!”

高俅剛出去,後面又傳來皇帝的聲音:“回來!”

高俅連忙轉回去:“官家,還有何吩咐?”

“讓你派人去黃河北岸去查探情況,查探得如何了?”

“回官家,能夠確認的是宗澤支援大名府的康王殿下,這是去抓王尋的時候,在磁州打聽到的,王尋想高價賣糧給宗澤,就是出於這個原因。”

“至於其他的,還在收集當中。”

高俅心中想著,金軍才退了不到半個月,就算我的人會飛,也不可能馬上把詳細的訊息都拿回來吧。

“讓你派人去找的那個馬擴,派人去了嗎?”

“去了。”

“汴京城內,河運最近如何?”

“都已經恢復,臣去打聽過,好些船在跑東南,大概是去運糧的,臣還打聽到一大批商人南下了,大概也是去買糧的,現在只要運過來能吃的,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