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五百二十八章 二百年長安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鄭通是大通商號的大東家,也是這一兩年時間裡對林昭幫助最大的人,在他看來的“大事”,那就絕對不可能是什麼小問題。

林昭聞言,先是微微皺眉,然後坐在了鄭通旁邊,緩緩問道:“舅父,長安…出什麼事了?”

“我來之前還沒有出事,不過現在就不一定了。”

鄭通看了看林昭,呵呵一笑:“潼關的戰情三郎應該都看過,這一個多月以來,康東平的范陽軍在潼關屢屢吃虧,三郎如何看?”

林昭的確每天都收到潼關那邊的訊息,聞言給鄭通倒了杯水,然後緩緩說道:“這件事外甥也想過,思來想去,康東平不可能做出這種愚蠢的舉動,應該是他們短時間內啃不下潼關,才故意示人以弱,想要引誘潼關守將司馬爍出關。”

“你猜對了一半。”

鄭大官人臉上全是笑容,顯然心情不錯:“那司馬爍是出了名的謹慎,哪裡有可能貿然出關迎敵,康東平這廝用幾萬人的性命做戲,不是做給司馬爍看的,而是做給長安城裡那個李皇帝看的。”

聽到這句話,林總管不禁大皺眉頭。

他放下手中的茶盞,苦笑了一聲:“按理說,皇帝…應該不會上這種當罷?”

“你高估他了。”

鄭通眯了眯眼睛,緩緩說道:“從李家這個皇帝登基之後,我便一直在長安城裡觀察他,此人已經不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。而是……有些愚蠢。”

“他嗣位之初,甚至還沒有嗣位的時候,便已經知道了范陽的隱患,但是這人嗣位之後,不僅沒有想辦法去消弭這場災禍,反而在長安城裡大興土木,閉上眼睛只當康東平兄弟不存在。”

“這種皇帝,何其愚蠢?”

因為當年鄭溫身死,他下面這一支的鄭家人,都瞧皇族不怎麼順眼,鄭涯如此,鄭通自然也是這樣。

這位鄭大官人悶哼了一聲,繼續說道:“我承認李沅那廝的確有幾分本事,也算是個合格的皇帝,但是老天開眼,讓他留下了這麼個愚不可及的後繼之君。”

“李周的國祚,多半就要亡在此人手裡!”

林昭眨了眨眼睛,問道:“二舅,長安到底出什麼事了?皇帝命令司馬爍出關迎敵了?”

“差不多。”

鄭通低頭喝了口茶水,懶洋洋的說道:“小皇帝給司馬爍封了個國公,但是並沒有下令讓他出關,而是從長安另派了一個大將軍,到潼關去,準備從潼關領五萬人去收復陝洛,收復東都。”

說到這裡,鄭通呵呵直笑:“聽說那位司馬大將軍接到詔令之後,跪地痛哭,請求皇帝收回成命,但是朝廷那邊死活不準,這位司馬大將軍便跪地一天一夜沒有站起來,最後昏死了過去。”

“這便是國運!”

鄭通眯了眯眼睛,冷笑道:“李周的國運盡了,才會有這種蠢物做天子,三郎你且看好,只要潼關的禁軍被引出潼關,就是一個必死的下場,潼關一破,長安絕然擋不住范陽軍!”

聽到國運兩個字,林昭心中也有些震撼。

這氣運二字聽起來有些虛無縹緲,但是細細想來的確有些道理,每一個王朝到了末期,都會出現一兩個奇葩的皇帝,將王朝的國運直接拉到崩潰的邊緣。

很顯然,長安城裡那個已經蠢到了極點的皇帝李洵,便很有可能是李周王朝的掘墓人!

林昭出神了片刻,然後緩緩嘆了口氣,低聲道:“二舅,我七叔他……”

“我跟林元達見過面。”

提起林簡,鄭通臉上的表情正經了一些,他輕聲道:“他不願意離開長安,只讓我把他的幼子帶回了越州老家。”

說到這裡,鄭通也是長嘆了一口氣。

“終究是為聲名所累,脫不開身了。”

見林昭神色有些不對,鄭通伸手拍了拍林昭的肩膀,寬慰道:“三郎你也不用擔心,小皇帝不像是會跟長安共存亡的人,到時候他要是帶著文武百官出逃,你七叔多半也會跟著一起走。”

聽到這裡,林昭苦笑了一聲:“但願如此罷。”

那些讀書人,心裡都有一些莫名的固執,比如說老丞相崔衍,便會因為一些莫須有的汙衊,一頭撞死在金殿上,難保林簡的脾氣,不會留在長安與長安共存亡。

想到這裡,林總管聲音有些沙啞,低聲道:“范陽軍再快,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進入長安城,我得給七叔寫封信,勸他不要想不開。”

“不差這一會兒,三郎你稍後再寫。”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