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二百二十九章 緊跟時事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為了防止禮部的官員做手腳,試卷開糊名一般都是由宮裡的太監來開,開了糊名之後,名額就算是定下來了。

按照大周的規矩,貢院的考試,就可以定下明經的名額,也就是說禮部呈上來的這九十一個明經的名單,過段時間就可以張貼出去,定下明經的身份。

但是進士不太一樣,進士科送上來的二十一個人,確定身份之後,還要參加一次殿試,決定最終的名次。

當初林簡,貢士只在第七名,殿試的時候發揮良好,才被如今的天子欽點為第三名。

很快,衛忠就帶著十幾個太監,把這一百多封卷子統統拆了出來,然後就有一些宦官,把這些試卷上記錄的名字,籍貫等資訊統統記錄了下來,緊接著大太監衛忠,很有眼色的把拆了糊封的進士考卷,送到了皇帝桌案上。

天子微微眯了眯眼睛,前後翻了翻,終於在其中找到了林昭以及齊宣的名字。

其中林昭位列貢生第十四名,齊宣是第二十一名。

老皇帝看到了林昭的卷子之後,微微有些詫異。

林昭的名次,在這些進士之中位列中下,也就是說,即便宮裡不給他走後門,他也有可能憑自己的本事中進士,當然了,這個名次也很有可能是王翰等人為了不引起旁人懷疑,才給林昭排到了這個不顯眼的位置。

至於齊宣……則是貢生之中的最後一名。

這個位置,就有些說法了,等這個名單公佈出去之後,齊宣的身份是遮掩不住的,也就是說大家都會知道,這個貢生最後一名是皇帝的親外甥。

大家會理所應當的猜想,這位天潢貴胄,是不是走了什麼後門…

當然了,大家就算知道了齊宣靠關係中的進士,也不會有太多反對的聲音,畢竟齊大公子的身份擺在這裡,今年參考的考生們,也只會自嘆倒黴,被天子的外甥佔了一個名額。

天子出於好奇,把林昭的卷子又看了一遍,這卷子前後的內容都只能說是平平無奇,唯有那首“遊子吟”一詩,頗為出彩,天子看了一遍之後,搖頭感慨:“好一個慈母手中線,遊子身上衣。”

站在下首的王翰聽到這句之後,連忙低頭道:“陛下,這首詩臣看到的時候,也深覺此是肺腑之音,因此力排眾議,取了這份卷子。”

“依臣看來,此詩定然會傳唱千百年,其中舐犢之心,純孝之心,極為感人。”

皇帝點了點頭,開口道:“這首詩,禮部可以印發下去,宣與天下人知,本朝以孝治天下,正要這種孝道之詩教化黎民。”

歷朝歷代,大多都會稱自己是“以孝治天下”。

原因無他,因為王朝的基本架構,就是用孝字構建起來的,皇帝不僅僅是君主,更是“君父”,你悖逆了皇帝,不僅僅是不忠,還是不孝。

正因為這個原因,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,歷朝歷代都極為崇尚這個孝字。

當然了,儘管這些封建王朝這麼做的出發點未必真的是崇尚孝道,但是教育百姓要孝順這件事,自然沒有什麼壞處。

王翰躬身低頭:“臣領旨,今日回去之後,禮部便會印發此詩,宣與天下聞知。”

天子又翻看了一番齊宣的文章,微微點頭之後,開口道:“既然如此,今歲常科進士科貢生的名單,便定了下來,禮部過幾天便張榜出去,四月初十在甘露殿進行殿試,定下進士名次。”

王翰跪在地上,恭聲道:“臣,謹遵聖訓。”

頭髮有些蒼白的老皇帝,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王翰,淡淡的說道:“這一次王卿主持常科,勞心勞力幾個月,也辛苦了,衛忠,把朕平日裡用的那支紫毫,賞給王卿,記錄在司宮臺賞冊上。”

皇帝賞人,並不是就隨便給個東西這麼簡單,尤其是記在司宮臺賬上的,整個朝堂上下多半都會知道,到時候同朝為官的官員,就會知道王翰得了皇帝的賞,也就是得了“聖眷”。

今後不管是在禮部衙門,還是在朝堂上,都要過的舒服一些,甚至以後的升遷,也會佔得先機。

況且,紫毫筆這種東西,本就難得,再加上聖人御賜,這麼一支筆,就可以傳家了。

王翰大喜過望,跪在地上叩首道:“臣王翰,叩謝聖人隆恩!”

沒過多久,衛忠便捧著一個盒子,把早已經準備好的紫毫筆放了進去,遞到了王翰面前,這位白髮蒼蒼的大太監對著王翰笑了笑:“恭喜王侍郎。”

王翰戰戰兢兢,兩隻手接過這個盒子,再一次跪地叩謝。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