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420章 成擺設的國庫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戶部尚書心裡比黃蓮還苦,前年北方大旱,好在有了番薯這物件,他的錢庫損失少些。

去年冬天和今春幾場大雪,他的錢庫光一大半。

如今入秋了,北胡縣又出了這樣大的事情,他的錢庫又得少一半,再來一次他這戶部尚書也不要乾了。

守著個光禿禿的錢匣子有何意義,每年與各方調糧鬥智鬥勇頭髮不知掉了多少把。

“唉,這北邊是造了什麼孽,怎麼年年都要被嚯嚯一次呢。”

戶部尚書趕忙回到戶部,招來部裡的下屬緊急開了個會議。

“大人,上年年末北方大雪咱是在臨近幾個府調糧,如今秋收還未到,再調糧”

絕對調不到!

羊毛也不能一直逮著那幾只薅啊。

戶部尚書也知道,可是不往周邊府城調糧要往哪裡調?

京城這邊的糧庫更是不用說了,都快掏空了。

有人出主意道:“南邊這些年倒是風調雨順,不若”

這位大人的未盡之言在場之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,戶部尚書沉吟片刻,“只是,會不會太遠了。”

“走水路可省小半時間。”

總比調不到糧好吧。

戶部尚書想想也對,當即拍板,發了幾條調糧的政令到南邊各府縣。

林書揚收到戶部的調糧令,不慌不忙地準備著。

眼看著秋收就要下來了,他下底下村長田地看過了,不出意外,今年絕對是個大豐收年。

縣裡糧庫裡的糧食,每年都要搬出來重新曬過,每年都新糧收上來了都把舊糧換出去了。

所以,大部分都是新糧,只有少量的陳糧。

縣衙裡的人也是有小心思的,新糧留著自己縣裡用,把陳糧搬出來用於賑災。

雖說是陳糧,也沒有發黴什麼的,縣衙裡的人上心,糧食儲存的都很妥當。

戶部來調糧的官員,看著福田縣衙滿糧倉的米糧那叫一個羨慕啊。

戶部官員隨機調查了幾包糧食,發現都是好米,當即和林書揚交接後馬不停蹄地趕往北方賑災。

林書揚看著少了一半糧食的倉庫,靜靜地發了會兒呆。

回到府衙後,立即寫了一封建議增收賦稅的奏摺發往京城。

慶帝收到福田縣令的這封奏摺那是相當的開心啊。

他那國庫都快成擺設了。

本來接過來就是個破敗的國庫,前些年又是減免賦稅,他的國庫從來就沒有充足過。

就這兩年吧減免賦稅取消了,國庫稍微有了點銀子,北方又是雪災顆粒無收。

他不但要花銀子賑災還要減免賦稅,他的國庫真的成了個空殼子了。

今年各地都使用的新的種植方法,不出意外,產量肯定是會增長一些的。

慶帝將福田縣送來的奏摺給各位大臣傳閱,“各位意下如何?”

“回聖上,臣認為可行。”

“臣附議。”

“臣附議。”

不附議也不行,國庫真的空虛了。

原本他們就建議增收賦稅,只不過皇上仁慈,認為百姓還吃不飽飯,因此一直是最低一檔的稅收。

如今除了剛受災的北邊幾個地方,增收賦稅都是可行的。

白夏可不知道今年要增收賦稅的事情,不過知道了也不怕,因為她的早稻今年大豐收啊!

早稻全部清整趕緊,曬乾入庫前統計了產量,達到每畝一石多四十斤!

白夏原本預估的是每畝一石多二十斤,如今整整多了四十斤。

如果晚稻如早稻般,每畝一石多四十斤,那麼一年的畝產就是三百二十斤。

這可真的是個驚人的數字。

林書揚打聽到福田縣君種植早晚稻的事情,特意問了白夏得知今日入庫,公事也不辦了,特特跑來看看到底畝產多少。

“是一百六十斤?”

“當真是一百六十斤?”

林書揚不敢置信,反覆問了三四遍,得到的都是同樣的數字後。

大腿一拍,“老天有眼啊,我大慶百姓有福了。”

又真誠地衝白夏行了一禮,“下官替全城的百姓多謝縣君!”

別小看這幾十斤的穀子,一畝地多一點,那成千上萬的地多出來的就是成千上萬斤的稻穀。

那每年餓死的人可以少很多很多。

百姓富足了,國家才能富足,才能做更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