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第312章 抱起來都不舒服了 (第1/2頁)

加入書籤

“琢磨完了我就開始試種,我家人疼我,也願意讓我瞎搗鼓,沒成想還真種成了,我爺爺說我天生就是種田的料。”

白夏半真半假瞎忽悠一通,反正信與不信跟她都沒什麼關係,總之她就是琢磨對了,產量還高了那麼一點。

慶帝看著白夏手中的冊子,“你可知,這冊子給我了意味著什麼?”

“我知道,就和番薯種植技術獻給朝廷一個樣嘛。”

說到番薯慶帝又好奇了,“當初,番薯被運走連帶著番薯技術被拿走了,那時候是什麼想法?”

什麼想法?

當然是覺得你摳門了,錢都不付就把番薯拉走了,還跟你兒子吐槽了你的強盜行為呢。

但是這些話白夏會說嗎?當然不會。

她找了一個相當高尚的說辭,“只要能讓百姓吃飽飯,這些都不值當什麼。”

“包括這次的水稻種植技術,伯父你一定要將它發揚光大,讓老百姓們將來能吃飽、穿暖,老百姓吃飽穿暖了國家自然就強大了。”

慶帝真的是感動了,他沒有想到一個小農女都有如此胸襟。

李秋山突然開口說道:“越主內實府庫,墾其田疇,民富國強,眾安道泰。”

“對,民富國強。”

慶帝反覆咀嚼這幾個字,大手一拍,“說的真是太好了,只有百姓都富裕了,我大慶才能強大起來。”

“其實不然,民富則國強,也可以說國強則民富。民富和國強是互相依存、相得益彰的關係,民富是國強的基礎,而國強是民富的保障。”

“農民種田產量高了,賦稅多了,國家可以拿這些多了的賦稅興修水利、或建設強大的軍隊,守衛國家保護百姓。”

“而百姓在國家的保護下,安居樂業,該種地種地,該讀書讀書,該經商經商,想做什麼做什麼。”

在場之人個個驚歎於白夏說的這一番話。

尤其是慶帝,恍惚已經看見了大慶國強又民富的時候。

激動的氣息都重了。

說實話,新朝剛建沒幾年,國庫確實沒有多少錢,偶爾還要拿他的私庫充國庫,每每都把他心疼的不行。

天災戰亂多年,新朝初立,為了給百姓施恩,讓他們更有歸屬感免了好幾年的賦稅。

去年開始收稅,稅收等級是最低一檔。

若是田裡產量提高,他可以把賦稅稍稍往上加一點。

一般來說,稅收有一個平衡點,朝廷和平民百姓進入一個和諧狀態,國家才會富裕安康。

“好好好,你把這一份好好謄寫一份,讓周勉給你請功。”

慶帝又說了一遍,白夏不由好奇地問了一嘴,“當初,番薯第二年種出來了,看到了產量您才給了賞賜,這次不需要先看看成果再賞嗎?”

說實話,她壓根就沒有想過把這產量報上去,因為就這幾畝地也看不出什麼來。

“你不是種出來了嗎?”慶帝不以為然。

自己家人當然要立刻就賞啊。

白夏想了想了想,“伯父,我這一份種田手札是按照我福田縣的氣候特點總結的。”

“其他地方,應該按照當地的氣候等其他因素進行調改,這漚肥的方法卻是可以用的。”

這就是因地制宜了,每個地方的氣候不同,有的育種早有的育種遲,所以有些地方是要改了。

慶帝用扇子拍著手掌,“這是自然。”

朝廷的司農官若是連這個都不知道,趁早別幹了。

“阿舒啊,咱家撿到寶了啊。”

皇后白他一眼,寶家裡嫌棄你家門第太高呢。

說完了手札,慶帝突然又想去看看白夏的晚稻。

一行人又去往田裡,糧食都收完了,田裡只留了半個巴掌高的水稻根還紮在地裡。

有些田裡還立著稻草,想來是誰家沒有及時收回去吧。

白夏的晚稻田很是顯眼,整片地只有這一塊田上還立著水稻。

慶帝仔細的盯著看,好半晌道:“這水稻長勢如何?”

白夏正跟司馬宸在後頭咬耳朵呢,被慶帝突然問道也不慌,“稻稈比單季稻長的更細,結穗也不大好,很多是空的。”

“這是為何?”

白夏想了想,“想來是氣候等因素影響了。”

白夏想著多種幾茬,稻種的基因說不定會越來越好。

看著慶帝皺著眉頭,白夏輕聲道:“種地和別的不一樣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